宿迁 · 陵园村红色教育基地
宿迁 · 陵园村红色教育基地
宿迁 · 陵园村红色教育基地

地理位置:江苏省宿迁市来龙镇陵园村 

项目客户:宿迁市宿豫区镇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 

项目规模:57.23公顷

建筑面积:10.9万平方米

服务范围:总体创意及概念性规划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(重点建筑、公共景观、公共艺术设计)

合作单位:上海聚隆绿化发展有限公司


宿北大战作为华东战区第一个转折标志,是解放战争初期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会合后的第一仗,成为鲁南战役、莱芜战役、泰安战役、孟良崮战役等华东五大战役的揭幕战,对华东战场乃至全国战局产生重大影响。本案以宿北大战为历史背景,以多项文件为政策机遇,依据《宿迁市宿豫区来龙新城总体规划(2013-2030)》,打造规模农业发展区,通过对烈士陵园的改造,形成绿色乡村与红色文化的有机结合,也必将形成乡村旅游重要的一个红色节点,带动本区域乡村振兴的发展。


本项目位于宿迁市宿豫区东北处陵园村(规划区域更名为白鹿湖新型社区),处宿迁市半小时交通圈,同时也是镇区西门户。区域内有镇区唯一的烈士陵园——宿北大站烈士陵园。本案为对现有宿北大站烈士陵园的改造,位于白鹿湖新型社区核心区位置,包含南北两个地块。南侧为宿北大站烈士陵园地块,用地面积59108㎡;北侧为党性教育基地地块,用地面积30147㎡。作为整个白鹿湖新型社区的核心项目,通过对烈士陵园的改造形成对白鹿湖社区红色文化的塑造。


我们以纪念烈士、守望和平、传承精神为总体定位,以和平融合为项目理念,将传统的烈士陵园与新概念下的绿色和平生活相结合;通过建筑、景观、公共艺术、文化活动等多种呈现方式,打造和平融合的现代烈士陵园,解读和平融合下的红色文化,颂扬和平时代的幸福生活;以红色旅游和绿色乡村旅游相结合,同时发展绿色农业的方式,实现红绿融合的产业定位。以红色陵园区、社区、景区三区融合为项目发展策略,从教育、生活、旅游三个方面解读和平融合的项目理念。

      

我们以“红绿融合”打造“新型开放的乡村烈士陵园”,赋予项目的独特性及新时代的特点。

我们 以“开放、融合、人文、共享”的设计理念形成园区与乡村社区的共享融合,将烈士陵园公园化,与乡村景观上的开放共享融合。

作为“乡村振兴”时代背景下的烈士陵园现代改造,我们对烈士陵园的改造摒弃了人们心目中传统压抑的氛围,重新赋予一种乡村、祥和、宁静的氛围。项目通过将围墙拆除,使用河道天然分隔,形成功能分隔,视线通透的开放性乡村景观,让整个烈士陵园融入整个乡村景观,开放、乡村化的陵园景观,并且也将成为项目本身的独特性。


依托白鹿湖,项目的布局分为两部分,即党性教育基地功能与社区中心。党性教育基地通过改造现有基地的小学作为培训场所,并新建一个200人礼堂,形成党性教育基地的核心功能。社区中心增设超市,餐厅,棋牌等辅助设施作为社区中心功能。两部分的功能形成了开放及共享的布局,党性教育基地完全向社区开放,礼堂同时共享为社区的会议,婚宴等功能,同时礼堂也提供了一个室外舞台的设计,给村民提供一个室外会议、露天电影、表演、广场舞的场所。村民的社区中心,其餐厅,超市等也将成为党性教育基地的服务及接待配套设施。

项目规划了一处30米的制高点作为红色“灯塔”,成为整个白鹿湖新型社区的“红色文化制高点”及乡村景观的瞭望塔。通过连廊将各项目连接,形成一个风雨廊系统,同时也将连廊设置为“一个贯穿始终的文化展示廊”,作为对宿北大战精神的补充展示,并在局部放大形成展示节点。项目引入了对宿北大战的历史纪念,通过对宿北大战及烈士的纪念,应用景观的设计手法,致敬历史,弘扬精神,传承历史。遵循“基地及展场”的设计理念,将对战争的展示室外化,弥漫于基地之中,这个将与宿迁市区的宿北大战纪念馆形成鲜明的对比,并形成本项目特有的开放式乡村纪念形式。

      

以“一轴四广场”组织整体规划布局,以南北轴线形成项目的和平纪念轴,并在轴线依次设置“团结广场、胜利广场、和平广场、幸福广场,其中胜利广场做为项目核心,保留了原有的纪念碑,并形成整个项目的核心纪念场所。设计上尊重现有的烈士陵园设施,保留了核心的纪念碑、纪念亭、忠魂石、烈士墓碑等元素。

 

整个项目的景观设计分为两部分主题景观,1,以宿北大战纪念为主题的主题景观,2,以乡村风情为主题的乡村景观。设计以曲折的“战壕”为设计主题,并通过堆坡的手法创造性的将陵园从竖向上分为两个层面,“战壕”的线路(非地下)掩映在地面的乡村景观之下,将承载对宿北大战的纪念主题,并通过曲折的线路打造象征走向胜利的曲折。堆坡的设计手法同时也将游客的情绪有效的引导,“战壕”的线路将塑造庄严肃穆激昂的氛围,而从“战壕”的激昂到地面乡村祥和景观的过渡,也将天然给人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,并进而引发人们的思考。项目结合红色文化,以“红”“白”“绿”形成项目的景观基底,并使用当地特有的乡村植物如“芦苇、菖蒲”等形成特有的乡村氛围。景观材料主要选用“耐候钢板”作为“战壕”部分的材料,此材料钢板锈蚀带来天然的历史感与厚重感,并与红色的历史具有很强的契合感。乡村景观部分的材料选用基地废弃的红砖作为景观的景墙及铺地。

 

项目建筑的形态以“守护”作为设计理念,通过对屋顶的变形处理,象征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守护。同时,设计充分考虑了现代与乡村的关系,同时使用现代的手法象征对未来生活的憧憬,并通过乡土材料及细部的表达,彰显独特的乡村风情。

 

设计充分考虑了可持续及生态设计,一,通过对现有废弃材料的重复利用,形成对环境的保护,和可持续的设计理念。二,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,重点突出当地人文特色,延续绿色宜人、温馨的乡村景观。三,景观及生态的保护及处理,尊重现有的农田及河道,通过对水系的整理,保护并延续当地丰富的水资源景观。

宿迁 · 陵园村红色教育基地
宿迁 · 陵园村红色教育基地
宿迁 · 陵园村红色教育基地
宿迁 · 陵园村红色教育基地
宿迁 · 陵园村红色教育基地
宿迁 · 陵园村红色教育基地
宿迁 · 陵园村红色教育基地
宿迁 · 陵园村红色教育基地
宿迁 · 陵园村红色教育基地
宿迁 · 陵园村红色教育基地
宿迁 · 陵园村红色教育基地
宿迁 · 陵园村红色教育基地
宿迁 · 陵园村红色教育基地
宿迁 · 陵园村红色教育基地